文字实录|理想的书店,书店的理想(之一)
在各路人马都在为「大限将至」的书店献策支招,全国各地的文青都把「开一家书店」挂在嘴边,无远弗及的政府之手都要伸过来拉一把的时候,我们需要听到风暴眼中心的书店人的声音。他们的理想与坚持、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为延续书店的灯火所做的种种努力。
如果说「做書者说」是让一本书的幕后功臣走到台前,那么「書肆纪」系列活动中亮相的就是一群书籍的温柔传递者。你逛书店时的满眼惊喜、微小触动都是他们在背后默默打理。书与人的相遇、人与人的相遇,都是他们暗中将红线牵起。文化据点在荒凉都市中的遍地开花,都是他们在全力支撑、不弃不离。
有许多老板是以开书店作为自己走入人群,并且试图改变社会主流的一种运动方式,他们以区区个人之力,改变渐渐被各式连锁店填满的街道,改变网络时代方便、快速却趋于片面化、肤浅化的阅读风气,改变大量复制用过即弃的消费习惯,改变保守封闭、懒于反省的社会气氛。
《书店里的影像诗》导演的这番话是送给他们最好的礼赞。我们的系列活动也将从这部台湾纪录片开始,以他山之石引出我们自己的故事。
***
王大宝:大家晚上好,我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就是大家所在这个书店的店长。首先欢迎大家参加「理想的书店,书店的理想」第一期,这个是做書分支出来的跟书店有关的一个小的栏目,取名叫「書肆纪」。
我自己感觉也只有做书店的人会特别关心书店到底要怎么样。因为出版社的人也好,读的人也好,大家出的是好的书、能读到自己喜欢的书就OK了。但是书店都还是想要更好的发展啊,要做什么事情、怎么做?是真的在这里面工作、参与到这个过程中的人,才会接触到、才会意识到的。接下来要怎么做,大家都在网上买书可怎么办啊?会有这样的危机感。所以我们一直在聊,要不要做一些关于书店的活动、讲一讲书店。
刚好我们找到了《书店里的影像诗》这样一个台湾纪录片。其实它是为一个台湾偶像剧拍的相关产品,但我觉得把它独立拿出来是一个特别特别好的书店宣传,也让大家能看到台湾除了诚品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小的独立书店。这些店主真的是非常非常喜欢书、想开书店,然后他开了一个书店。他的生活状况、他的生存环境是什么样的,我觉得正好可以是我们的一个入口。这一系列一共40部小片子,每部4分钟左右。我们拆成了四次,一次放10部,所以这个活动会办四次。
我随便摘了几个片子自己做了一个单子,就把各种类型的都放在这个单子里,先看吧,不同类型的小书店,包括我们没有接触过的。我不知道有没有去过台湾的?我自己没有去过,所以我们先看片子吧。
1.台北•我住了十九年的书店——阿维的书店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v0142ls2inf&width=500&height=375&auto=0
王大宝:刚刚看的这部和接下来的5部,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全是二手书店。我不知道大家平时会去逛二手书店吗?大家自己接触的二手书店多吗?我觉得我遇到的很少,很少很少能遇到这样一个店面,里面卖的全是二手书。我接触最多的就是年纪很大的大爷大妈,地摊上摆一些可能家里搜出来的书,这是我接触到最多的。我自己在做准备时就搜了,国内我能搜索出来的很少,当然可能这个搜索的方式不太对。台湾就很多,大部分我搜出来就是XXX二手书店。能感觉到,我们并不是没有,而是我们看不到,它可能在哪个小街小巷里,没有名气。就是一个人他没有多少钱,把自己家里的书拿出来,自己开了个店面,楼上可能就是他住的地方,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会唱歌的那个大哥,不是专业做书店的,听他讲话你就能感受出来对吧。他其实是学商贸的,可能也是经济危机或是怎样一个冲击下刚好失业了。有这样一个契机,盘下了一家店,开书店。他自己说他完全不懂书,随便去收,收了一大堆废纸回来,就堆在家里,人家告诉他说他根本不懂怎么收。但他就是很喜欢,他觉得开一家店,书是他最愿意选择去卖的东西,卖什么不好?他愿意卖书。我遇到很多朋友说:「很好啊,你在书店工作,我特别想开一个书店。」你开啊?没有人真的开。他说到做到了。当然环境不一样,这是我们望尘莫及的一个问题。
2.与回收厂赛跑的书店——古今书廊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i0142hr3w5d&width=500&height=375&auto=0
那个阿姨说:「你把历史书都撕掉了小孩子看什么啊?小孩子已经没有历史看了。」她讲的这个对我触动很大。我不知道大部分家里会不会有流传下来给你看到的书,我自己去翻我爷爷的书柜看《阿Q正传》,看诗词研究。我觉得家长会不会推荐书给小孩看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早期的教育。不是说很小的小孩,大概初中、高中,他已经自己开始建立世界观、价值观的时候,其实家长可以给他推荐一些当时年龄看的书。这个东西我不知道说「继承」这个词对不对,家长和小孩是可以建立这样一个沟通的。
3.鸟语花香的书店——金万字二手書店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z0137d3766p&width=500&height=375&auto=0
台南有很多二手书店的,金万字是台南最老的二手书店。金万字现在的主人李老板年纪也已经很大了,这家店是他的父亲传给他的。他的父亲很爱养些花花草草,还有画眉鹦鹉,而且就连鹦鹉也都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经历了世代交替。
李老板说原来这家店名叫「万字」,但是因为已经有人登记了,所以改叫「金万字」。他的父亲以前是收一些酒瓶啊小五金什么的,后来有人搬家请他去把家里的书清空,渐渐地,书越收越多,玻璃瓶越收越少,就转型了。很可爱。
金万字是那种有点大综合感觉的书店,一间二手书店,里面甚至有卖教科书和参考书的。在我的经验里,普遍情况下教科书或者参考书,二手书店是不会收的,因为内容会根据考试大纲变化,特别是我们的应试教育,先有考什么,后有教什么,这一点台湾也差不多,教科书改动变化得很厉害。所以这间店很有本事,而且也把卖教科书和参考书作为传统,因为他们就是这样起家的。
我想大家应该还是有差不多的经历的,就是高二结束的时候会去跟高三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讨课本,应该都有吧,反正我是这样的。其实并不是为了要课本而要课本,宝贝的是里面的笔记,当年我们要是哪个同学要到了学霸学长课本,是会全班传看的。
所以金万字的李老板也是说,过去一到寒暑假,都会有人找他买教科书或参考书。以前课本都是哥哥姐姐传给弟弟妹妹,这样才不会浪费。现在的课本很贵,但是一毕业就都没用了,基本也都是扔掉,很可惜但没办法,因为收回来根本没人买。
4.游牧在城市间的书店——九份乐伯二手书店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e0136vjjvrm&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我自己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个书店。短片拍的其实就这个叫乐伯的老人家一天的收书工作。我自己第一遍看的时候就特别特别想哭,觉得好寂寞啊,但是我觉得他应该还是乐在其中的。65岁,他每天出去收书,带着一个小拉车,几个纸箱子,很专业,他会坐着火车,还是叫城际列车的那种,在整个台湾跑来跑去收书。在车上他自己也会随身带一本书看,一边看就把这个时间过过去。他说,收书有点像猎人在深林里追逐猎物,乐趣在于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他从来不会去请搬运工,有人联系他收书,他不会联系搬运工说:今天某某某家里要收大概十箱书,麻烦你们跑一趟。他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他说:「一定要亲自到爱书人家去收书,收书的最大乐趣不在于找到心仪已久的书,而是发现自己也没有看过的书。」包括有些很不起眼的杂志,可能是个古董,那当然要自己看到了才能判断。他接受采访时讲:「每一本书都应当受到尊重,因为从作者、编辑、物流到店面蕴含了很多人的心思,如果让客人拿过来,我们却无法收——可能对书的品类他自己也是有要求的——那我要怎么解释呢?其实不是不好的书,只是不适合我的店。」所以亲自到府收书,不适合的书他也会帮忙打包,然后帮他联系适合的同行过去收。我觉得他能做这样的事情做到65岁还继续往下做,真的是特别特别大的爱,特别特别大的热情让他坚持去做这件事情。我们刚才看到那种老的公寓,没有电梯,十几箱书收下来,都是他上上下下搬好几趟。我觉得那样的人真的是挺孤独的,包括他自己在那个店里收拾那些旧书,就他一个人,没有人帮他的忙。还有就是他孩子会不会继承的这个问题,他在采访里也说,可能会带着孩子一起去收书,但是不太确定小孩会不会愿意去接手他的工作。
5.巷弄与时光中的书店——時光二手书店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n0136v3ko77&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有点意识流那种感觉的,一镜到底、一个视角的,这个店叫时光二手书店。这个店很有意思,它是两个女孩最开始想去开这个书店,可能刚好有一个时机、有一个场地,去回收场收书,跟之前古今书廊那对夫妻一样,结果她去回收场收书收了一堆流浪猫狗回来。我觉得那个片子没有拍好,没有把这个店真正的点拍出来。她捡了两只猫,12只狗。所以她这个书店可能还担任了一个领养、送养这些猫狗的功能,我觉得还挺好的。我们之前做过几次书店的论坛,大家会说书店其实是一个友善的空间,(在这里)情绪会慢慢慢慢平静下来。我觉得动物是一个很好的点,我自己以后开一个书店也会做一些这样的工作。也想呼吁一下在座的朋友如果想养动物一定不要去买,去领养,有很多流浪的猫狗是等待帮助的。
6.大手拉小手的书店——书酷二手英文书店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i0144az1st7&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我们刚看的这个书酷二手英文书店,这两个夫妻Neil和Silvia,他们开这家书店的缘起也很有意思,就是想让小孩学英文,然后去找一些英文书,然后就搜搜搜,觉得完全可以把自己搜到的这些书做成一个开放式的书房,能让大家一起过来看。所以他店的名字虽然是书「酷」,但他自己说是谐音「书库」。还有刚才画面里看到,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在那个墙上有大人、孩子画的一幅画,下面有一句英文:「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意思是要抚养大一个小孩要用整个部落的力量,应该也是绘本里面的一句话。「SUKU」好像也是非洲一个部落的名字,所以他们把自己那家店取名叫「书酷」。Neil自己就说:「这里就像是我们家的书房,对于我们最大的价值就是和客人一起分享对孩子的看法。」很多父母也会教他们自己的小孩,小孩就放在书店里,自己看书、自己玩,别人的家长也会教他们自己的小孩画画。很多的互动就很像部落里面教育小孩,可能也是放养那种,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玩、交流,他觉得这样很好。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我是没有去过蒲蒲兰或者像这样一些大陆的儿童书店。我们书店有一个儿童的区域在那边,但是基本上都是年龄很小的小朋友,父母就自己逛书店了,小孩子自己在那翻书看。我觉得还是要提醒他们,现在大部分的书,除了新华书店卖的那些有拼音、有标注,绘本基本也没什么拼音,都是汉字。小孩能不能看懂,家长应该要关注一下的。包括我们自己在对小孩教育上,可能会说:我们要爱惜书啊、我们要尊重书啊。我自己去到别的书店,单向街也好、PAGEONE也好,那个书都翻得很旧旧的,小孩会撕里面的东西,对于我自己来讲还挺心疼的。
还有一点,书是可以传承下去的,不是说今天看完了就不用了——当然我们店里的书你可以看没关系——我自己就会翻初中看的小说,当然很傻,或者以前看的书。因为每个人生阶段看同一本书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包括一些回忆,这是有故事的。你会想起以前我爸爸、妈妈给我讲过一些什么事情,他们会说:「哎,你上学不可以看这样的书」什么的,会有画面感包括回忆出来。
这6部都是二手书店。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想说的关于二手书的问题,我自己想的就是他们会不会有这样一个危机:大家现在都看电子书,不一定会买,所以到最后是不是会没有书可以收,没有货源了?那些会藏书的基本都是老人家,年轻人自己会不会买书啊,看的都是Kindle或者IPad里面的电子书,那到最后这个二手书店可能真的会消失。
收二手书,要么是收爱书人自己的书,要么就是在收集家人的遗物,我觉得也是在收集一个情感、回忆。我自己就特别特别想去九份那个书店,书店的位置在风景区很高的一个山的上面,特别不显眼。基本上都是游客会很仔细地逛那个地方,然后发现有个书店,好惊喜。外国人居多,可能本地人也不会去逛那样的书店。
我们再往下看吧,是三个另外一个类型的,他们卖的是一些新书。
7.台北•全国最爱聊天的书店 水准书局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a0137gn1d8q&width=500&height=375&auto=0
怕忘记,我还是每放一个跟大家再介绍一下。这个书店进门的地方不知道大家刚才有没有注意,有个黄色的牌子,写着:全国最便宜的书店。这个大叔他五六折进的书可以七八折卖出去,或者要是遇到小姑娘怎么样的他还可能成本价就把它卖出去了,所以这个大叔真的折扣特别便宜。在那个采访中就会写,这个书店是少数在网络崛起时能跟网络抗衡的一家书店。这个大叔是读书共和国出版的一个发行。读书共和国是台湾的一个出版公司,他是发行,所以他也会从自己工作的地方批一些书回来卖,批回来也是以很低的折扣卖出去。他就是用卖自己社里书能赚回来一些多的钱,去维持其他折扣书的收入,基本上也是刚刚好维持最低限度的一个收入。他自己也说这个书店叫水准,是因为阅读是可以帮助提升人的知识水平、生活品质。还有一个来源说是朋友聊天时说:「你这个书店开得还蛮有水平的」怎么怎么样,他就说:「那我干脆就叫水准书店了。」就这样取的名字,感觉也很随便。后来在聊天时(问到他)网络兴起之后你最害怕的是什么?他说最害怕的就是手机,手机对于他来说是个特别可怕的东西,他说:「人手一台的手机改变了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这个老板是这样子的,然后我们再往下看下一个。
8.地下书店——唐山書店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l0136faqgb2&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家店故事挺多的。我有个朋友到这家店去了,就特别喜欢。问他为什么喜欢呢?他说:哦,这里面有特别特别多的诗集、独立出版物。唐山书店他们自己也会出独立的杂志。这个姓陈的老板他就说,这么多年来我们出了不少书,都是非主流题材,关注弱势议题,因为市场比较小,一般大书店都不会理的。所谓的弱势,他自己的解释就是相对于大众,小众就是非主流。他会卖一些冷僻的诗集、剧本,也会卖劳工、同志、少数民族研究议题的书籍。这个老板自己是研究人类学的,他说这是他少数的执着,因为人们往往摇摆在多数与少数之间。
所以这个老板他是一个很学术的人,他开这个书店完全就是因为自己想卖一些人文社科类的、社会学、人类学这些类型的书,他自己就专门开了这样一个店。他自己关注的点就是小众、独立的,他会去支持那些独立的出版物,自己也出一些出版物。所以我朋友去的时候就会觉得:特别好!有卖《革命将至》的,(别处)都没有看到过,买买买。有一套非常非常齐全的《印刻》。当然现在《印刻》我们也比较方便能见到了,大陆也有不少店(有卖)。这是我朋友自己的看法,(说这里)应该算是全台湾诗集最齐全的地方,有一个很大橱窗的《台湾本土研究》,然后还有《诗学研究》。在我自己逛书店的经验里,我很少看到书店会专门分出来区域给诗。我不知道大家现在读不读诗,诗对于我自己来说是个特别特别重要的东西。基本上我看到的大部分书店会把诗放在该国文学里面,也不好找。我不知道大家读不读诗?我们2015年可能会定期做一些跟诗有关的活动,如果大家有兴趣也可以过来参加。
9.生•活的书店——新手书店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u0142h2o0e5&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个书店叫新手书店,这个老板他自己是——我不知道我们大陆有没有这种工作——流浪教师,就是哪个学校找他,他去讲一段时间,他会在不同的学校之间「流浪」。他自己在片子里讲的一段话就是:文学不应该是存在于书里面、存在于学校里面、存在于图书馆里面、存在于阅读写作营里面,文学是要走出来和大家分享的。他的书店就是把文学带出来和大众分享的一个概念。刚刚也看到他的书店是没有书架的,都是一个小盒子一个小盒子装着一些书,这些书他自己说是有一百多本嘛,我看他的采访里说现在可能增加到三百多本,他每个星期会换几十本书。他自己觉得好的(书)可能会有特别的推荐方法,把它展在面上或者怎样,能让大家看到。他说,台湾其实有很多值得被讨论和看见的书,只是在大书店中被湮没了。他用这种方法其实是个反向思考的方式,能把他自己觉得好的——当然是以他自己的标准——精选出来,让大家能看到。
他自己说这个书店叫新手书店,一层原因是老板自己没开过书店,是个新手;还有一个更深层的愿景,是希望最后能做到学生或者任何一个想写作的新手都可以来发表他们的作品。《新手》也是卡佛的一个书名。我不知道这个书大陆有没有出版,我好像没有听过,或者是夹杂在哪本书里出了?他说这个书店就有一点像卡佛写的东西,既写实又残酷,在那之下又有一种浪漫,真实、不虚伪。真是搞文学研究的人啊,他会把自己的书店这样比,我觉得特别好。
还有最后一个,它是一个特别特别的存在,你说它跟书不相关吗?其实不是的,但是好像又没有那么大的关系,我们再看最后一部。
10.以分计费的书店——ROOM A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k01427kcii4&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家店叫Room A,应该把它定义成一个书店,我自己可能觉得不太像,它其实就是一个阅读空间。为什么它开头的地方说这是「以分计费的书店」呢?其实就是它提供的是一个收费的阅读空间,第一个小时60块钱,之后每分钟1块钱,你就可以在这里面看书、写作,干什么都好。它也提供一些饮品,你可以在那待着。
这个老板也很神奇的,他自己在台湾原来开了一个咖啡馆,叫A Room。他觉得咖啡馆就是一个让人聊天的地方,会很吵,不太适合在咖啡馆里看书。他就觉得我要开一个能让大家看书的安静的空间,就把咖啡馆的名字调了一个个儿,叫Room A,搞了这样一个阅读空间。他说这个地方的核心概念就是可以让人很长时间一直待着的地方,他会进一些特别的杂志,不一定在大书店里找到的杂志。这些书并不一定特别去卖,大部分来的客人也是想要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待着就好了。他说:「有些客人觉得以时间计费莫名其妙,但是我觉得有些概念只要存在够久自然会和店划上等号,你认定这是一家咖啡厅、一个小型图书馆、阅读空间、网咖都没关系,它就是叫Room A。」所以我觉得挺神奇的,这个概念还蛮好的,不知道有没有人会感兴趣,然后引进这个想法。
我自己有的时候也会觉得在做活动时那边很多人在聊天、开会,会觉得有点烦啊。但这是咖啡馆没办法摆脱的一个角色,它就是让人在这里交流的,所以我们在这里会做一个小小的区分,这边是咖啡的区域,里面是看书的区域,你在里面看书受到外面影响就会小很多。对我自己来讲,看书还是希望有一个比较私人的、或者说比较安静的空间。我自己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把书看进去的,包括坐车、等人那些碎片阅读,其实并不是很好,并不是适合你去读一个持续的东西的环境。所以我觉得这个概念对于我来说还蛮好的。
***
基本上我们今天想要给大家分享的10个台湾书店就放到这里,一共是40部,我们之后还会再放三次。现在把时间给大家,让大家来分享下自己觉得好的书店,自己特别喜欢去的书店。我们报名时让大家填过,最喜欢哪家书店、为什么,有主动想要说的吗?
王津:大家晚上好,我叫王津。我是大学有一次帮都江堰市政府做儿童图书奖这样一个机缘巧合,对书店产生兴趣,工作也涉及到,前后东家都是在书店。看了这10部(短片),我有一点很想跟大家分享,就是我们看到这些台湾的书店可能更偏向于纯粹的书店,它就是在卖书,一个空间里就是各种书这样子。从这点反观我们现在很多书店的状况,可能就加入很多别的东西。可能这里面有一个大环境的影响,没办法,我们书店要生存。但是我就在想,如果我们加入太多枝枝节节的话,会不会有一天我们忘了书店的本身,忘了为什么做书,会不会忽略掉书这一部分呢?因为我自己也在书店工作,所以我常常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从在香港逛那些书店,或者深圳——我之前在深圳西西弗——各种书店走下来,发现可能老板觉得它是一个书店,但是读者眼中它可能不像一个书店。还有些老板纯粹就是说:嗯,我想赚钱,我要加个书店的氛围在里面。就很奇怪,你走很多书店,却发现越来越多的书店不像书店。当然我不排斥文化和商业的结合,我觉得在这一环境下是应该的,但是有时候加入太多东西了反而把我们的初衷忘掉了。想跟大家先做一点分享吧,这样,谢谢。
王大宝:你最喜欢的书店呢?跟大家说一下。
王津:我这上面就填的老东家西西弗。因为第一是有个情感在里面,那个团队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第二,老板也说得很明确,我就是想做商业和文化的一个平衡,我会考虑到书店的营业,我也会做很多文化活动。我之前逛过最美的书店是在香港库布里克。7月份的时候,香港《号外》就出了一期书店的专题,封面就是库布里克书店,我还特意让朋友给我寄了一期过来。
王大宝:还有大家想分享自己觉得好的书店吗?
安东:大家好。我是安东,是库布里克的采购。我之前在PAGEONE做采购,再之前在光合作用做采购,再之前在第三极做店长,再之前在北大的一个小书店里做采购,做书店十年了吧。我就觉得像大伙之前说追求纯粹的书,在北京不太可能了,你必须靠别的东西来养着这些书。尽量能保持这个书店的风格不被改变太多、尽量有个准确的定位,我要做个什么样的书店,别管夹杂其他的咖啡也好、创意产品、百货也好,但是书店的中心还是书。尽管书销售并不占太多份额,但中心永远还是书。希望大家继续热爱书,谢谢。
王大宝:我们现场有一位是在英国剑桥大学待了很久的刘峥,来跟大家说下英国的书店?
刘峥:谢谢大家,我叫刘峥。我现在是在剑桥社会学系、博士生。我回国是在做一个中国民营独立书店转型的研究。英国的独立书店其实也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大概总结了三点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吧,我也不是英国书店的权威,也只是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
首先第一点,看到片子里台湾的那些独立书店,其实是让我回忆起了英国的独立书店,或者法国、欧洲的独立书店的样子。就是纯粹的独立书店,或者说是传统的独立书店:看起来店面也不是特别漂亮,也没有我们大陆最近兴起来的书店的一些标配,比如说咖啡馆、文创产品,可能会有一些,但是跟书比起来不是特别多,在英国的书店也是这样的。比如说在剑桥市中心——它的市中心非常非常小——大概有五家书店,走路的话,每家书店间的距离大概也就是一分钟的样子。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还是一个历史传统的原因,因为我们国家所谓的独立书店或者民营书店的历史非常非常短,最早的话大概北京三味书屋是1988年的时候,然后其他的都非常非常短。但英国就不一样了,剑桥的书店随便一家就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这样传承下来,你让它突然变成别的不太可能。它有很多古老的东西沉淀下来,我不知道这种东西在所谓的互联网大潮下究竟是一个掣肘,还是一个需要我们去保留和继承的传统。但至少在我看来,那些书店现在经营的状况还不错。
经营的状况为什么还不错?我大概揣摩了一下原因,主要还是书店的房产都是归经营者自己所有。这也是大家都比较公认的,国内书店为什么经营有很多困难的原因。房租应该是最大的一个原因,尤其在北京这种很大的城市。但是在英国或者欧洲其他城市,尤其是小的独立书店,有可能就是店主自己家的房子。还有一个原因,是跟更大的社会的原因有关系,就是中国不管哪个城市,在这三十年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大规模地兴建、包括我们每天都可以听到看到的拆迁,各种各样社会化的运动,任何一家店都不可能有一个很长久、持续的环境供你在那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开店。但英国可能就不一样。那些已经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所以这是不同的社会环境给书店造成的影响吧。
第二点就是,英法的书店——我没去过美国,很遗憾——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每一家都特别有特色。我刚刚说剑桥市中心有五家书店,其中有一家是连锁书店,是Waterstone's在剑桥的一个分支,剩下的四家都是独立书店。但这四家真的是你可能找不到这家有的在另一家也有,它的特色就是鲜明到了这样的一种程度。但是我在北京这段时间差不多也逛了北京所有的书店,你非常容易在这家看到的书在那家也看到。就像刚刚大宝说的,可能主要还是新书店的缘故。
因为剑桥的这几家书店,几乎你都可以算它是二手书店,还有珍本书店,这是跟国外的书的品种有关系的。新书的话你基本是可以在连锁书店找的,但是独立书店可能就是一些二手书、古旧书。那些书可能都是上一个世纪,或者没有那么早也都是很古老的书。为什么英国的那些独立书店可以生存?即使你有亚马逊,但是它没有你想要的那本书,但是那家书店它就有。它的特色是非常非常鲜明的,当然这跟欧美的出版是有很大的关联的。我们国家的出版情况是什么样,我相信大家比我可能更清楚,这可能确实是一个客观的外部的环境,可能超出了我们可以讨论和改变的范围。
最后还有一点,是我觉得挺有趣的一点,想跟大家分享。就说现在中国的独立书店,在座的书店的经营者、包括刚刚那位采购先生也说,你只靠卖书很难生存,你需要引进很多不同的产品,这点可能大家都知道。但是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他们的产品可以精细到什么样的程度。我在伦敦,查令十字街上有个英国非常有名的独立书店,叫Foyles。它现在规模已经很大,它的旗舰店有6层。前几个月的时候我过去了一趟,它的产品精细到——卖医疗书的那些地方,也卖各种各样量血压的东西,甚至医生穿的白大褂、护士穿的制服都有。所以它的产品是非常非常精细的。
我觉得有的时候你学一种模式可能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看你是不是有一个持久的耐心可以把它做到很精、很深。包括在很有名的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也是,它基本成了一个旅游景点,我去的时候很多游客都是要排队的,因为那个地方非常非常小。它会对你的书有个礼品的包装,给你弄得特别精美,上面贴一个莎士比亚书店的贴纸,给你盖章,包装也是印上莎士比亚的样子。这种极精细的服务,使你的书店具有一种品牌化的特点,我想是不是也可以给国内的独立书店的经营者、感兴趣的朋友一些启发。这只是我自己的一些观察吧,今天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出来。
王大宝:还有一个,是之前在单向街做过很长时间的丫丫,能给大家分享一些你的经历吗?丫丫会有一个小小的连载在做書发,讲她之前做书店的一些经历。
丫丫:因为我离开单向街了,我忘不掉书店,我就想是不是我写出来就可以把它忘掉了,是这样想的。我看到大宝放的10个小的影片,看了之后我由衷地觉得台湾人非常幸福,因为他们已经有了那么多家诚品了,还有这么多特色的小书店。其实北京也有,比如我最近搬到一个新的小区,那个小区有一家非常小的二手书店叫鼹书,是一帮搞艺术的人做的,可是它不为人知,可能我们小区的人都不知道。我最近又听到好多人问我:「你之前是做什么的?」因为我毕业之后就在书店待了4年多,我说我喜欢做书店。大家就会说,书店啊,这是个夕阳产业,赶紧想好,趁早转行吧。这种话我听了无数遍,或者在同事的聚会上、同学会上,或者任何一个陌生人他问到你的职业都是这样。我经常会灰心,觉得我也要给自己打鸡血。最近出的那本书,就是《博尔赫斯谈话录》,里面有一个读者问他:博尔赫斯,你怎样看文学的未来?我觉得这个问题所有人都会被问到,或者都会考虑的。就跟大家问「你这书店还能活下去吗?」一样。博尔赫斯就说:「我想文学还是颇为安全的。文学之于人类的心灵不可或缺。」我觉得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学,就有人读书。然后你也觉得这句话是任何一个在写作的人、任何一个作家都可以说出来的一句话。我最近就经常想,有人的地方肯定就有书店、就有阅读。
我是个特别不喜欢去伺候什么的一个人,就非常自私。我就想我整个生活的二三十年中,有特别喜欢伺候的东西吗?有的,那就是书和书店。在单向街的时候我们店员就会把每一本书都包上书皮。因为那个浅色的书——有塑封皮的是一种,用湿抹布一擦就很干净;可没有塑封皮的那种没办法用抹布擦,你只能给它包一层透明的书皮,我们就可以一本一本给它包上去,就那样。
还有二手书。特别好玩的是,我到单向街以后遇到好多特别特别好玩的同事,比如我们爱琴海店有一个店员叫丁丁,他的媳妇在南锣鼓巷摆摊卖书签。一个书签大概卖20块,是手绘的。她每卖一个书签就会送出一本旧书,她那个旧书是在潘家园淘的。最近店里就兴起了一段去孔夫子旧书网淘旧书的热潮。最近因为《黄金时代》的上映,我就非常想看《呼兰河传》,可是所有新版本的《呼兰河传》我都不喜欢,我就去网上淘那个非常旧的七几年的版本,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找到了。那个卖家在甘肃省白银市,白银这个地方又有很多回忆,有个民谣歌手叫张玮玮,他出了一张专辑叫《白银饭店》。我是新疆人,西北有很多工业城市,那个年代——比如这个城市有铁矿,国家就一声号令我们去支援这个地方,把这里的铁矿都挖完。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矿产被挖完以后所有人就都走了,这个地方就变成一个过气的工业城市,甘肃的白银就是这么一个城市。我就在想,我是一个2014年的人,想要找一本1976年大概是人教版的《呼兰河传》,这个书在甘肃白银市的人手里有一本。这个书应该是谁传下来的呢?这种时空交错的故事我觉得非常新奇,二手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迷人的东西,让我觉得非常有趣。
王大宝:就像刚刚说的,二手书要么就是自己不要了的,要么就是家人的遗物,我觉得肯定是有这样子的关联的。我们老板今天刚好也来了,我之前还问过他,香港的二楼书店是卖二手书的吗?他说不是,香港地方也很小,能数出来的二手书店大概也不超过五家,大部分都是外国人在经营。我自己去过几次,在南丫岛上就有一个外国人,很邋遢的,胡子、头发乱糟糟的,自己就躺在太阳底下晒着,看书。旁边有个小书架子,特别特别小,这么高,放了大概二十几本书。问他:卖么?他说:卖啊。就是这样,我觉得这种感觉就很好。他说这些书他都看过,如果可以的话,你可以拿来交换,都没有问题。我觉得书这个东西是可以带入一些感情然后把这些感情延续下去的。一个故事也好,一个回忆也好,我觉得这种东西电子书肯定做不到,我相信做不到。
回到香港我们说的那些二楼书店。他说之前的二楼书店其实就是因为地租便宜,香港那边地方很小,真的是寸土寸金的。之前在二楼,因为便宜或者是自己住的地方,现在已经发展到9楼、11楼,而且特别不明显。我们去逛街,沿街的招牌满满的,你真的是要去找有没有书店,从哪里走,那个门脸又很小,要走到老高的地方可能也就很小的一块,没有几个书架子,然后一个人在那里看着。我觉得我们这种类型的书店,可能背后有公司或者怎样,是不足以称为独立书店的。独立书店这个概念我不知道是谁提出来的,说我们这样是独立书店,我觉得不是的。我觉得那样子的才是独立书店,真的是一个人自己开一家店,它其实也并没有要求说我要做多大名气、多少人能来、一个月要赚多少钱,没有这样的。真的就是爱、热情在支撑他走下去。
(附注:独立含义甚广,此处说到的独立仅指「经济独立」)
我们现在面试小孩子当店员都会问他:你自己觉得你能坚持多长时间?当然这个问题非常……但是都会问,你是很喜欢吗?你觉得自己OK吗?当你自己很想做一家书店的时候,和你真的去做这家书店是不一样的。我跟丫丫差不多,我大学还没毕业就在这家书店了,做到现在,时间很长。所有人都在换,不同的人在过来,不同的人会找到很好的发展,这个是值得祝福的。但是你就会感觉到,光凭着一份喜欢要一直在这里做其实是很难的,因为讲到底我们还是服务行业,要提供服务,但是你会觉得这个服务和一般的会有不一样的。我们可能也会希望店员自己平时看看书,最低一点要求你可能要知道最近有名的文学作品等,你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我想对一般的服务员是不会有这样一个要求的。所以对我们来讲,招聘店员、筛选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当你真的做了书店,并不是每天都可以想看书就看书,或者你可能根本没有时间去看书了。对于我自己来讲实在是没有时间看书了,太多事情要做了。所以其实很多人都觉得开一家书店,想开就开了,我卖自己想卖的书怎么怎么样,就这样要活下去是很难的。
所以刚刚丫丫说(台湾那边)特别幸福,真的是很幸福。他们那边是有这样的支持,包括这个片子是他们文化部给钱投拍,会有那种扶持资金,给他们一个支援。对于我们来说没有啊。包括香港那边会有那种小的、文化人自己开的店,是因为他们那边出版的条框没有我们这么多,他有一点钱,十几万,就可以做个出版,他开书店就是想发表他自己想发表的东西。确实是很羡慕他们的。我是十分十分感谢到现在为止还会在书店里买书(的人),包括来书店看书都很好。
我相信我们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这种二手书店,但是这个感情、故事的延续,电子书肯定是做不到的。
还有想分享的吗?那我请蔡锋来讲讲,他自己开了家书店,在学校里。
蔡锋:谢谢大家。我先做个自我介绍,我是90年生的,刚刚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我们学校里有一个学生创业项目,就刚好在那里办了家书店,我是阴差阳错成了第二任店长,看这个店从小到大成长起来。不知道有没有人去过,名字叫「拾光」。因为整个店都是学生开,运营也是学生管,所以一到寒暑假也会闭店,不像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书店,但至少五脏俱全,然后样子都有。
我从大二、大三开始,直到毕业后一年都在关注它,明年他们要搬家了,在学校里搬到一个更小的地方去,很可惜。我觉得整个三年对我来说影响特别特别深远,让我的世界观更巩固了一些。我刚刚听到很多同行讲的事情,也很有感触,就讲两点我可以跟大家说一说的。
第一点就是怎么平衡商业和书的关系,我也想了很久很久。我现在的感觉是这样的,打个比方,像诚品,很多人可能质疑它不是一个好的书店什么的,我倒觉得不会。如果有一家店,特别大,又是连锁,整个体量可以到10万册;有另外一家,是大家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小书店,有1万册,只有一个人在那守着,是那种快倒不倒的样子。大家可能认为第二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店,我觉得不是,反而第一种,它欣欣向荣,是一个朝阳产业,它图书多,也经常做活动把一些好书推荐给大家,这样它是实现了书店的意义,就是把好书推荐给别人。实现这个意义,我就觉得它是一个好的书店,不管它里面卖什么东西,咖啡、文创产品(也好)。包括刚刚那个英国同学说的点子就很好啊,你在那看医疗的书,边上就有听诊器。我觉得对书店,这是一个完全正确的发展道路,按第二条路走绝对是走不通的,死路一条的。
可以给大家简单讲个例子,我们书店怎么回事。我们第一年也是一样的,就是找一个供货商铺货,顶多自己去书城里面批发,批发价大家也知道大概就6折左右,然后吭哧吭哧自己搬回来,特别麻烦,累得够呛,然后自己还要把书录进去。后头我就想,何必呢?因为本来我们时间也不够,都是课余时间。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的目标是把好的书推荐出来,告诉同学们,然后吸引他们来买。目标是这样的话,我们换个策略,把重心从之前的采购转移到后面的销售。我们会给每本书特别文艺地拍一下,然后写几张很有意思的文字放到网上去。大家看了觉得这本书好像很有意思,然后我们再写一个:会员价打折。我们当时也在研究会员制度,比如你是会员的话可以享受很低的折扣买书,这是一方面,比如买书送咖啡啊,这些都是。采购端我们怎么办呢?就是每本书我们只进两本,有一本卖完了我们立马去亚马逊上订一本,它负责送货上门。比如一个星期去采购一次的话——那个时候还有什么满200减100,相当于折上再打五折——又有人帮我们运输,价格又比去书城批发还便宜,我觉得这个在我们书店小的环境里完全是可行的。找到适合的方式,我觉得很重要。
像台湾那些书店,看情况都挺惨的,一个个感觉都是悲剧。如果他们能和他的社区结合起来,或者有政府的支持,他也可以找股东啊,现在不是有众筹的概念。大家都希望有一个很好的环境,如果每个人都投一笔钱,他自己也算股东,平常有朋友来,他可以说:哎,我投资了家书店,我带你去看看。在里面喝个咖啡,买本书。这个对老板来说是好事,书店赚了,对投资人来说也是个很好的事情,自己实现自己一个梦想,投资一家书店。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未来小书店发展的方式。大书店的话,像诚品,我很期待它以后能成为整个中国图书界的拯救者或者类似的,它能把它自己的概念做好。包括我也很高兴看到单向街。我觉得如果有资本进入的话,它可以在其他地方开。
因为我大学是学金融的。特别搞笑的事情就是我翻我大一的时候的自我介绍,爱好写着打球啊、旅游啊,然后就有一条「不爱看书」。我是大四的时候翻出一本简历,上面写着「不爱看书」。回想一下,真的是我从小到大没有看过很多文学书,就没有很多这种文人的想法,更多的是从经济方面、纯粹理性的角度出发去想这件事情。
我第二点就讲书店给我带来什么东西。我觉得第一个就是感情的丰富。刚刚丫丫也讲到很多很丰富的感情,我觉得只要你在这行里做过,你都会有这种情感在。因为做这行就看了很多这行的书,有很多日本人开书店、台湾人开书店、大陆人开书店,都看过他们的回忆录或者经历。我记得有本日本的书写他有个感触,我当时折起来划了线。他说你如果开一家书店就会遇到一个非常矛盾的问题,就是你特别喜欢一本书,这本书发行量肯定有限,你就特别想把它抢到。比如说你抢了三本,你就会特别开心,或者三本以外你又抢到一本,四本,你就更开心了。然后这些书就要卖走,当你把这些书卖走交给顾客的时候,你的心情就会特别特别矛盾。因为这本书很好啊,你自己想占有的,但是你又要把它卖给客人,如果来了四个客人,都想买走,这个时候你是给他还是不给他?我觉得这种情感丰富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有意思的,平常生活里面如果能想一些这些问题,可能已经到了哲学层面,会让人生活非常有意思。
第二个就是书和教师我觉得是两个最伟大的事物。有句话叫「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是被人踩的,地位是很差的,但它确实能帮助到每一个人的成长,甚至能帮助很多人升华。我开书店以后,遇到任何问题,能想到的解决方法,很简单,就是跑去我们学校附近那有一家海淀图书城,去书城里面看。我当时找工作面试一个公司给你出的题目,要把北京市房地产行业给我分析一下,就跑去商业那一摞看什么房地产年鉴,看完年鉴看什么麦肯锡啊、那些咨询公司的构思想法,然后照着模拟。我觉得这个都可以不用动脑子,只要照着这个翻一下的话,结果都会很好的。另外当时也是想毕业以后是不是也能从事书店行业,或者做个编辑。就买了很多编辑方面的书看,如何做个好编辑啊、编辑的生活什么样啊,看完以后我是不大想去的(笑)。你会通过书籍很方便地了解整个的过程,指哪打哪,我觉得这和老师的作用一样,能帮助到一个人的成长。
这两点是我从参与这个事情到现在一直很大的感想。包括现在我可以讲——我现在不做书店行业,做海外投资的相关工作——我以后还是想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去帮助或者去参与书店、咖啡馆、民宿啊,只要跟书有关系、跟知识有关系(的事情)。因为这个不仅仅能给别人带来很多好处,更多的是让自己觉得自己心有所依。
王大宝:刚刚说到很惨的那些,我觉得我有一点点要补充,如果是我自己开的店我还是挺不愿意让别人进来的,我还是想开一个我自己的店,哪怕很惨,我还是想保持我自己的一个想法。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准备,就是你觉得好的书店好在哪里,这个标准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你会一直到一个书店,三联也好、PAGEONE、万圣……它会有一个点一直维持着你去,你为什么会一直去?一直说台湾的书店多好多好,日本的书店多好多好,大陆的书店也有好的吧,它们好在哪里呢?我觉得是真要思考一些问题的,可能除了我们自己做书店之外,读者应该也要考虑。也可以给我们反馈:我不喜欢1、2、3、4……可能有些地方我们是看不太到的。是真的希望能跟大家交流一下的。没关系,我们后面还有三次活动。
今天我们差不多就到这里。我就用这40个小片子的导演侯季然——他本职是一个纪录片导演,也很年轻,他自己拍完这40个片子后也写了一段感想中——讲的一句话做结尾:「有许多老板是以开书店作为自己走入人群,并且试图改变社会主流的一种运动方式,他们以区区个人之力,改变渐渐被各式连锁店填满的街道,改变网络时代方便、快速却趋于片面化、肤浅化的阅读风气,改变大量复制用过即弃的消费习惯,改变保守封闭、懒于反省的社会气氛。」我觉得这个讲得挺好的,我觉得书店还是要朝着这个方向去的,可能别人看到的是你很惨啊、你很辛苦啊或者怎么样的,但是我觉得你要坚持的东西真的把它坚持下来就好了。
对于我来说评估一个书店好还是不好,就是除了开书店你还要关注这个社会。包括我们年初有讨论过社区书店——这里其实就是一个大的社区,可能不太好走,我们第五年了还是接到好多问你们这里怎么来的电话。但是夏天的时候有好多阿姨在那带小孩玩,你真的看见一年一年小孩都在长大。我觉得书店对于我们自己来讲并不是一个特别独立、特别特殊的存在,应该是自然而然的:我下到楼下,去书店看个书、和店员聊聊天,这是一个很自然的需求。刚刚丫丫也讲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书、就会有文字,这个是真的。我们做书店的人自己要去考虑到大家的需求,一个社区书店未来的发展是什么、关注的重点是什么,并不是:我去搜了一下北京,这个地方好像很有名,我要去。他们并不是我们长期要的受众,虽然也是一部分。我们还是要发展附近的、长期能来的(客人),并不是网上逛一逛我要买的下下单就好了。这个环境对于大家还是有必要的,我们之前也讲,看书的这个状态特别特别重要,还是要有一个地方。刚刚那个Room A,我觉得真的很好,它给你一个地方,让你能把书看进去,并不是说翻两页。包括做書做了一个这个书不好那个书不好怎么怎么样,我还是希望它能传达给大家一些好的东西。
谢谢大家,就是这样吧。
致谢
特邀主持 王大宝
场地支持 库布里克书店
现场协助 默默
录音整理 小白
摄影 卢淑婵
海报设计 刘伟(9527)
文中视频版权原作者所有;文字为做書活动整理,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做書,关于书的一切。
微信号:ipublishing 微博:@做書
联系邮件:ipublishing@qq.com
回复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关于做書|入行指南|经验之谈|吐槽|转行案例|编辑手记|出版人|沈昌文|张立宪|刘瑞琳|黄明雨|王思迅|汪家明|刘景琳|安德列·西弗林|胡晓东|姜峰|左志坚|设计|原研哉|朱赢椿|聂永真|杨林青|王志弘|佐藤可士和| 书店|诚品|PAGEONE|先锋|彼岸|方所|吴清友|钱晓华|刘苏里|钟芳玲|营销|文案|微信运营|微博运营| 发行|运营管理| 大数据| 数字出版|kindle|豆瓣阅读|拇指阅读| 知乎|众筹出版|互联网|电商|当当|亚马逊| 畅销书案例|出版研究|出版观察|行业数据|书单|书评|招聘|
▼点击阅读往期推送